好书有你 悦读有我,韵中有慧 文笔留香

来源: 荣怀教育 作者: 荣怀·及第世家 发布时间: 2021-08-13 0 次浏览

00.jpg




“小扇引微凉,悠悠夏日长。”暑假仿佛为忙碌的学习生活按下了暂停键,让我们可以慢下来,积蓄力量,成为更好的自己!荣怀初中每年暑假都开展“悦读计划”,去年我们领略了孩子们创意满满的名著手抄报,今年,我们换个视角,一同去领略老师们丰富多彩的悦读世界。








#1   初见 · 好书频借力,送我入青云




01.png


陈姝颐 老师


《精神明亮的人》——王开岭 著



简单、干净,这是我看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。轻翻书页,无意间却被书中的文字所深深吸引,素白的封面下原来包含着如此广博、精深的道理。无疑,王开岭先生是一位智者,在传达思想与真理的路途上,他用深入浅出的方式,时而犀利、时而温柔的笔触,将自己的内心所思所想一点点地向读者们道来。


打开书,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历经世事的智者,以一双睿智的眼平静地看世界,一字一字地记录下他的深刻思想,把那些总被人们忽视了的爱、美好、丑恶毫无遗漏,悉数写下。这是一本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,从而产生感动的书,真的。干净的文字带着莫大的吸引力,在这个工业喧嚣的时代,它静静地散发着悠悠紫檀气,一种出尘的气息扑面而来。心,就此沉沦、陶醉。






02.jpg


申屠玉琴 老师


《艾青诗集》——艾青 著




“国人有梦,则中国有梦”,若谈中国人的梦想,必定要谈到艾青。他在《艾青诗集》中充分地描写着一代中国人的梦想和命运。解放前,艾青先生以画家的身份,进入诗坛。他追求光明,热爱土地,他脚踏大地,手持火把,心向太阳。


一首朴实无华的《大堰河——我的保姆》感动了无数代人。解放后他备受打击,但矢志不移。作为归来的诗人,他焕发创作的第二个春天,《鱼化石》富含哲理,发人深思。它往往能将“大我”的豁达、“小我”的卑微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。


他的诗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铺直叙,或澎湃激昂,但诗文的最后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达到整首诗的高潮,然后在高潮中谢幕。这就产生一种言已尽而意未绝之感。那么读读《艾青诗集》吧!你将会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,更愿意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贡献力量。







03.png


俞迪飞 老师


《妞妞》——周国平 著




平静地读完了整本书,却不知自己读得到底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还是一个温暖的故事。虽然它是一个父亲一字一句真实记录的一本札记,但我内心就希望它只是一个故事。18个月,对于健康的人而言只是人生中短暂的存在,而对于身患绝症的妞妞而言却是她的一生。遭受病痛折磨的妞妞用自己稚嫩的语言、爽朗的笑声给周国平夫妇带去了快乐。


“从此爸爸不读书,只读你。”面对一位得了癌症,注定要夭折的女儿,难以想象周国平这18个月全身心的陪伴是怎么度过的。或许世上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坚强的人,坚强地承受病痛即使弱小,坚强地选择陪伴即使痛心,却给世界输送着温暖,给人力量。






04.jpg


陈金雁 老师


《我们仨》——杨绛 著





“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,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,相守相助,相聚相失,“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”,痛定之后,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……” 《我们仨》原是钱媛想要写的一个题目,在病中没有进行下去,而杨绛重新拾起,追忆故人。


该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,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、丈夫钱锺书,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、爱与痛的日子。“世间好物不坚牢,彩云易散琉璃脆”这么幸福的一家人,相互扶持,却仍旧逃脱不了命运的作弄。


人世间的故事,总不似小说或者童话故事里那样,能够永远快乐地生活在一起。时间无法积蓄,不论你愿不愿意,我们都必须消费时间,所以珍惜当下吧!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,因为这些都是未来的你用来思念用来回忆但却是永远回不去的过往。










#2   共读 · 我有嘉宾,鼓瑟吹笙



05.jpg



读经典,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,与大师,更是与我们自己。我们通过阅读,走进大师们笔下的陆离世界,了解历史,通达智慧,拓宽我们世界的维度。正如杨绛先生所说:“读书,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。”荣初的老师们在假期里也不忘阅读经典,分享经验,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名著沙龙的那些美好瞬间吧!


名著沙龙让阅读不再是一个人的寂寞旅行,与大家共读一本书,有交流,有分享,有碰撞,让书香通过共读弥散,氤氲和谐,成就书香校园。





06.jpg


07.jpg









#3   集思 · 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



08.jpg


黄淑娜


#阅读,既可以“避难”,又是一种享受



我是在西藏旅行的间隙看完这本书的。在杭州飞往林芝的旅途中,候机、延误、转机,毛姆的这本读书笔记陪我度过了大段无聊的等待时光。尤其是当飞机座位四周充斥着小孩的哭闹声、成年人的高谈阔论声时,从容不迫地打开阅读灯,戴上降噪耳机,翻开书本的我才意识到了书名的深刻含义——阅读,确实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。


人的一生过了奋斗期之后,还有空虚漫长的光阴。到了那时,你曾以为能解救你的东西(金钱、地位、荣誉),其实都不能,尤其是在你傲慢地觉得自己可以终身仰仗它们时。而阅读可以。阅读书籍不是像很多人揣测的那样,是为了谈资,为了吹嘘,很多时候读书是在精细化人的生活情态,把个体从木讷狭窄的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,去获得更深层的情感体验。这种情感高度会体现在你一生的交友,对伴侣的选择,获得深度快乐的能力,如何安度晚年,对面死亡的态度等等上面。这也是毛姆在书的开篇写到的:“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,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痛苦与不幸。”

对阅读这件事的态度,毛姆和我的观点有着令人惊喜的相似。这让我对这本书接下来的部分充满期待。看完了整本书的内容之后,我不得不说,如果世界上有阅读家这个职业,那么毛姆即便不敢说最为称职,至少称得上是相当适宜的。我做出这番论断的基础不完全在于他具体在这本小说中讲了些什么,而是在于他讲述这一话题的方式。之前阅读毛姆的作品,如《面纱》、《刀锋》,总是刻板地把他的文风与“毒舌”、诙谐乃至于刻薄联系在一起。而在这本书里,我却看到了在这一切之下的真诚与坦白。他认为“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”,应该遵从本心,甚至觉得一本书如果拿起放下多次,那么即便再是经典也可以放弃不看了。由此可见,他对阅读的“趣味”是多么看重的了。其实在这本书中,不论探讨的话题是小说的艺术,是名家名作的点评,还是对哲学、艺术与人生价值的思考,都处处可见毛姆对“趣味”的坚持。他的语言巧妙粳稻,流畅洗练,却既不故作高深也不沾沾自喜,而是宛如与一个阅读广泛,交流欲与创作欲极高的书友促膝长谈,听他本着自己天才的幽默感侃侃而谈,讲着读书的乐趣、名家的八卦、对名作的吐槽,还有他自己夹在对人与事的厌恶与热爱之间的一丝情怀与思考。


世人对毛姆的评价褒贬不一,有人说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,又有人说他格局有限,只能称得上“二流作家”之名。而在我眼中,他是“最接近人性”的作家。在本书的第二部分,毛姆按图索骥,从作家的作品问题到作家的生平和性格,再由他们的生平性格转回作品本身,洞见文学巨匠的辛辣秘密和有趣人性。简·奥斯汀善良的“刻薄”,司汤达没心的自卑,福楼拜童年的沙滩初恋,列夫·托尔斯泰一生的迷惑与忏悔,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背叛······


坦白说,我非常喜欢毛姆这种毫不掩饰的表达方式和恰当好处的尖锐与幽默。


回到前言,我非常庆幸这次旅行带上了这本书。它既给我提供了深度“消遣”,又让我坚信我之前一以贯之的阅读态度的正确性和有效性。阅读,既可以“避难”,又是一种享受。





09.jpg


余旺峰


#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博弈论



“博弈论”一词源于西方,20世纪初冯·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共同构筑了这一学科的基础。但在此之前,博弈论的思想早已深深熔铸于中国文化基因里,今天,我就以罗贯中的《三国演义》为例,细数一下书中的博弈之理。


中国的博弈思想在兵家体现得尤为突出,而在“三国”中,兵家思想在谋士身上体现的最为集中。罗贯中着力描写的谋士更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,所以我就以诸葛亮为切入点,谈谈我所看到的敌我博弈。


空城博弈

诸葛亮最为经典的战役不是靠千军万马,阵前博弈取胜,而是有赖一群老弱妇孺抵御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的“空城计”,这故事出自于郭冲所述的"条亮五事",却不被《三国志》的作者陈寿所采信,只因裴松之在注引《三国志》时录入,所以,罗贯中在写《三国演义》的时候,就引用了这个故事。其实事实上诸葛亮根本就没摆过“空城计”,司马懿也没落荒而逃。罗贯中选用这个故事的目的无外乎为了展现诸葛亮智绝的一面。下面引入《三国演义》的原文:孔明将人马分拨已定,先引五千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。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,说:“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,望西城蜂拥而来!”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,只有一班文官,所引五千兵,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,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。众官听得这个消息,尽皆失色。孔明登城望之,果然尘土冲天,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。孔明传令:“将旌旗尽皆隐匿;诸军备守城铺,如有妄行出入,及高声言语者,立斩!大开四门,每一门用二十军士,扮作百姓,洒扫街道。如魏兵到时,不可擅动,吾自有计。”孔明乃披鹤氅,戴纶巾,引二小童携琴一张,于城上楼前,凭栏而坐,焚香操琴。


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,见了如此模样,皆不敢进,急报与司马懿。懿笑而不信,遂止住三军,自飞马远远望之。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,笑容可掬,焚香操琴。左有一童子,手捧宝剑;右有一童子,手执尘尾。城门内外,有二十余百姓,低头洒扫,旁若无人。懿看毕大疑,便到中军,教后军作前军,前军作后军,望北山路而退。次子司马昭曰:“莫非诸葛亮无军,故作此态?父亲何故便退兵?”懿曰:“亮平生谨慎,不曾弄险。今大开城门,必有埋伏。我军若进,中其计也。汝辈岂知?宜速退。”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。孔明见魏军远去,抚掌而笑。众官无不骇然,乃问孔明曰:“司马懿乃魏之名将,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,见了丞相,便速退去,何也?”孔明曰:“此人料吾生平谨慎,必不弄险;见如此模样,疑有伏兵,所以退去。吾非行险,盖因不得已而用之。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。吾已令兴、苞二人在彼等候。”众皆惊服曰:“丞相玄机,神鬼莫测。若某等之见,必弃城而走矣。”孔明曰:“吾兵止有二千五百,若弃城而走,必不能远遁。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?”后人有诗赞曰:瑶琴三尺胜雄师,诸葛西城退敌时。十五万人回马处,土人指点到今疑。


历来我们都会为诸葛孔明智计无双的一面所折服,但就故事论故事,堂堂曹魏的大都督司马懿,宦海浮沉多年,怎会看不出诸葛亮不过是虚张声势!甚至连我们这些后来的读者也可以想出不下两种方式拿下诸葛亮。如果诸葛亮真的如小说所说那般聪明,也不会相信司马懿就如此好骗。我们不妨把这次看似滑稽的退兵,看成是诸葛孔明和司马仲达之间的政治博弈,结果则是双赢。在我看来所谓博弈,其实就是权衡人心,计较利益得失,以求达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,这种权衡如果建立在两个势均力敌的博弈家之间,就可能达到一个利益的动态平衡。而“空城计”正是这种博弈平衡的体现。诸葛亮在这场博弈中明显是处于劣势,势单力薄。所以他如果想要成功避祸,必然得找到自己与对手司马懿的利益交集,使得对方相信自己的存在会让这利益最大化。而司马懿最大的软肋就是能自保不败,说得通俗点,就是得让皇帝离不开自己,必须得倚重自己。古今中外,“狡兔死,走狗烹”的事例,不胜枚举,避免这种结局最好的办法就是外患不绝,中国人往往不是败于外患,恰是绝于内斗。所以,孔明的存在恰好成为司马懿保有权力,为臣不败的外患,外患一天不除,他就有一天存在的价值。所以,司马懿对于空城计是“笑而不信”,不信其为真,笑是已了然。《庄子·大宗师》中有一句话我很是喜欢,叫做:相视而笑,莫逆于心。想必诸葛亮和司马懿当时也有一种莫逆于心的感觉吧!


华容道博弈

其实我觉得最能体现诸葛亮博弈思维是隆中对中“联孙抗曹”之计,这也是造就三足鼎立的三国形式的一场最大博弈,正因为曹操势大,孙刘联盟才能结成,这是利益共同体,后来孙权弃刘联曹也是因为利益转换。所以白帝城托孤后,诸葛亮紧急修复孙刘联盟,正是处于利益权衡的博弈思考。这里我再讲一个诸葛亮博弈人心的经典案例就是“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”。


其实曹操赤壁大败之后,最大的受益者并不是刘备,而是孙权,如果外患曹操死了,孙刘联盟瞬间就会土崩瓦解,而此时,刘备自己的势力才刚刚起步,连块落脚地都没有,还处于寄人篱下的窘迫境地,所以此时曹操还不能死,但是不能杀还不能吓吗?于是就有了华容道诸葛智算,如此反复吃亏后,曹操再想南下必然得好好计较,这是其一,其二,由关羽守华容道,鉴于曹操对关羽的照顾,关羽本人的忠义,曹操必然不会死在这里,这就不着痕迹的放走了曹操。其三,以此收束诸将的心思,诸葛亮毕竟刚入刘备队伍,刘备对他信任有加,卧则同席,出则同车,必然会引起原来刘备手下诸人的不满,而关羽和张飞正是其中最难安抚的,借此机会,也是卖关羽一个人情,让关羽折服,可谓一举三得。








ENJOY READING 

书香致远。



最是书香能致远

读书吧,孩子

努力可能会撒谎,但绝不会白费

让我们从今天开始

与美妙的文字定期来一场约会吧

购房热线

0728-8823888

服务时间 8:30 - 17:30

手机扫一扫